赵佶 · 穷奢极欲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三千年最有伤大雅的皇帝,也是最讲究最会玩物丧志的败家皇帝,花钱如流水,找茶无极限。
虽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都逼格满分,
但宋徽宗除了靖康耻之外,还给后世留下三样东西:千里江山图,瘦金体,《大观茶论》。
风流轻佻仍然君天下的宋徽宗,可谓集古代风流之大雅,简直就是天生艺术家,以至于后世文人都只能望其项背落得个附庸风雅的名声。
论风雅,谁能比得上赵佶?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人能献身艺术已是难得。而宋徽宗那是妥妥的用大宋朝两百年的基业和人命来搞艺术。
见过爱练字的,但你见过拿写诏书当练字的么?
见过爱画画的,但你见过哪个天才画师的师傅是皇帝?
见过搬砖的,可是你见过用皇家舰队搬花草的花石纲么?
为这,还专门搞个造作局。
但真要论造作,赵佶最造作的事儿还是找茶。见过爱茶的,但找茶论茶都要用国号年号来写本书的,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还有第二个么?
满身艺术“细菌”的宋徽宗日常饮宴豪奢讲究自是不必言说,但造作起来为臣下烹茗调茶却也是没谁了。
来啊!造作啊!
怪不得当下茶艺师格调都很高,毕竟茶艺师的鼻祖那可是宋徽宗啊,古代中国最风流文雅最会玩的皇帝,皇帝,皇帝耶!
从来只听说下人端茶递水的,
哪儿有皇帝泡茶给臣民喝的道理。
宋徽宗如此礼贤下士,
日常与臣子品茶论道,
怎么我大宋就亡了呢?
背锅太师 舍我其谁
蔡太师的生辰纲才是乱天下的祸首?
赵佶泡的茶,你敢喝么?要是茶婆婆的话,肯定是喝不出子丑寅卯来的,估计跟那时的满朝文武差不多,喝得战战兢兢不知其味。
但是作为太师的蔡京就不同了,文人之间讲究气性相投,蔡太师就是宋徽宗的高山流水,知音难求。
惺惺相惜
宋徽宗爱茶成痴,每天都要亲自品评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练得一身“茶功夫”,兴致来了就要亲手去御茶苑自制精品茶团,走皇家定制路线。
蔡京就拿个小本本记着“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太清楼侍宴记》。
据说一次皇帝在与朝廷重臣干饭之时表演分茶——先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随后亲自注汤煮沸,当茶水泛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美,现悠然雅丽之韵,诸臣齐齐感叹,叩谢隆恩。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世既累洽,啜英咀华,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大观茶论》
赵佶这是啥意思?宋徽宗的意思就是:如果要比比天下人谁品行纯洁悠闲从容,那么就都要去喝茶品茶。比比谁收藏的茶更好,比比谁鉴别茶的技巧更厉害?质朴之人都要去藏茶、喝茶,这才是盛世该有的清雅风尚。
皇帝都说这话了,你还不快快去品品茶然后多收茶?
茶婆婆也不知道赵佶这话对不对?茶婆婆只知道要是整天跟办公室的茶系00后们一起泡茶吹水的话,茶婆婆就得关门大吉了。
大观茶论为什么要叫茶论?宋徽宗是这样说的: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而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你说你一个皇帝,不去写政论经论,偏偏要写茶论,为了让草木物尽其用,每天就琢磨这个茶到底有多精深奥妙。
比如说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辩。所以,全国人民都得按照这要求来种茶制茶。
这茶找到就行了么?作为造作之神,宋徽宗是万万不能就这么算了的。
品名,妙不可言
大观茶论,最不可理喻妙不可言的就是《品名》篇。赵佶在位一共26年,太师蔡京三改茶法(此事下篇再说过),一共添造了38款新品贡茶。这SKU上架的速度,隔壁的山姆大叔表示“我伙呆”。
《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为了愉悦龙心,不局限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蔡京揣摩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来品饮: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可一一详实。
这可乐坏了爱茶的小佶佶,从此乐在其中,不理朝事。这样看来文艺青年赵佶真是干啥啥都行,只有当皇帝最不行啊!
《茶论》一出,茶录,茶经,茶诗都成了赵佶的垫脚石.原本《大观茶论》是前人ctrl c和ctrl v的集大成者也就是多数是Copy的。
但是,作为具有钞能力的氪金玩家,赵佶对陆羽这类洗脚上田的是很不屑的,对水仙卢仝也是不待见的。宋徽宗还说了:“苏东坡取的江河水都太浊了,全是鱼鳖的腥气,喝不得也喝不得也!喝水得清轻甘洁,太重了不好喝。”
不服咱来比比~
赵佶不说不要紧,这么一说,后面有个跟他一样得文玩皇帝乾隆,直接搞了个银斗盛水称重。
你有蔡京,我有和珅,来啊,造作啊,谁怕谁呢?!
但再怎么说咱也是真文艺青年啊,所以还是要码点字的,
佶佶国王把他对茶的真爱都诉诸文字,就如同他对李师师的用心一样。赵佶不仅找到属于他的那杯茶,更重要的是他还潜心研究如何把那杯茶泡的淋漓尽致,色香味俱全。
于是宋徽宗就大笔一挥,用名扬史书的瘦金体亲笔撰写了二十多篇茶文,书中以当时宋朝的人文风俗结合茶事变革,主要是“谈制茶之法、点茶之真韵”。
中国茶叶自大宋以来,品名丰富多样性且极具文化内涵,为啥就是没有客观的标准?宋徽宗说了喝茶要懂得鉴茶,至于怎么鉴别呢?全靠茶言茶色,还有你品你细品你再品,慢慢你就品出来了。
赵佶对于感官体验的层次需求和滋味色彩的享受,都是茶婆婆这等肉体凡胎想都不敢想的。更别说基于小品种和地域差异的有限性,使得自宋之后,假茶与茶故事层出不穷,发展到近代工业化介入茶领域后,品名高附加值与产业化和品牌高附加值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让茶婆婆等一众人等喝得困惑不已。
茶婆婆没有佶佶国王的钞能力,也没有佶佶国王的泡茶功力,所以怎么品也品不出个茶样来。
不作不死站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惨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一or昏庸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著茶书的皇帝,赵佶的昏庸无度加速了北宋灭亡的脚步,“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宋徽宗最终带着他的那杯茶,惨死五城国。但是他的著作《大观茶论》成了中国茶叶发展史中无比耀眼并且刺眼的存在。
如果对个人的执念要以家国天下要以国破家亡为代价,那么宋代的这种极致的变态审美不要也罢!如果你的艺术追求,是普天之下的奴颜堆叠;如果你的个人情怀,是家国破灭的卑躬屈膝;这样的天青色,只能换来漫天烟雨,城春草木深。
结语
你可以没有,
审美的高度;
但不能没有,
膝盖的底线。
——漫话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