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微博上有个大火的话题
是30岁的歌手张木易
和未成年少女张千巽的婚讯
两人之间「等你长大」的恋爱模式
一时间引起吃瓜群众诸多关注
虽然感情的事你情我愿
可是涉及未成年人
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了
有人说「恋爱养成」其实很美好
还搬出名著《洛丽塔》来洗白
Emmmm……文字君表示
你们真的了解什么是「恋爱养成」吗?
《洛丽塔》的作者本人也从没说过
这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情啊
▼
「萝莉」这个词的起源
就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
12岁女主人公名叫Dolores Haze
小名就是Lolita
/ 1997年电影版《洛丽塔》剧照 /
▽
但在这个世界闻名的
中年男子与豆蔻少女的恋爱故事中
作者的态度并不是大肆赞扬
从那著名的小说开场白里就可以看出:
即使在男主人公亨伯特的诡辩里
也数次承认恋上洛丽塔
是一件纠结与罪恶的事情
并不值得提倡
▽
而在故事的结尾
恋童癖老男人和性格叛逆的少女
也没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男主因为血栓死于狱中
17岁的洛丽塔嫁给一个穷小子后
因难产死在了圣诞节
/ 电影版《洛丽塔》中的悲剧结尾 /
这样的结尾
正是作者想要借此阐释的「欲望的悲剧」
作者所想要展示给人的
不是什么「萝莉有三好」之类的邪恶想象
而是欲望、悔悟与救赎的挣扎
是人生而为人所面对的巨大困境
▼
即使是这样一部内核很严肃的书
因为其中涉及了大量关于恋童的描写
西方社会对《洛丽塔》的态度都十分矛盾
纳博科夫1954年写完小说
却在祖国美国连续遭到四家出版社的拒绝
几经辗转才在相对开放的法国找到出版商
结果一出版就在多个国家被禁
▽
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还真是把它当「黄书」来读的
而处在战后氛围的欧洲人更是态度谨慎
一位匆匆翻阅过此书的报社编辑
可以说是语出惊人:
直到1955年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
看到了它的价值所在
认真撰写评论赞扬了这本书的现实主义价值
这本「离经叛道」的小说
才真正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 1959年《洛丽塔》在英国首次出版时的封面 /
▽
即使是这样
评论家们也只是在探讨
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精妙语言
并没有一个评论家推崇
「等你长大」的恋爱模式
和那些根本等不到长大的关系
毕竟公然宣扬与未成年人谈恋爱
在哪个国家都是令人不齿的行为
▼
不过有一个国家例外
就是我们的老邻居日本
日本人对萝莉的热爱源远流长
「养成系」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各种尺度的都有
▽
你可能都想不到
日本最著名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
就是养成系的鼻祖
男主人公光源氏对死去情人年幼的侄女一见倾心
通过种种手段把她收为养女
等她长到差不多的年纪就和她结了婚
所以「萝莉养成计划」很多时候
又被称作「光源氏计划」
/ 漫画版《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与恋人 /
▽
这股风潮一吹就吹了一千多年
在现代日本文化里
「养成系」的影视和动漫能撑起半边天
比如前阵子大火的漫画《白兔糖》
单身男子收养了自己祖父的私生女
(后来证明没有血缘关系)
两个人住在一起上演了种种父女温情桥段
结果漫画的后半段他们居然谈起了恋爱
/ 漫画《白兔糖》中的男女主人设 /
这种「父嫁」结局让众多国内粉丝大跌眼镜
但是日本网友表示非常淡定
可能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吧
▽
「养成文化」能在日本流行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
日本迄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男权社会
有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
而在崇尚父权主义的社会中
男人所恋慕的姑娘的年龄
往往会更低一点
而且日本的社会压力是众所周知地大
男人们在工作中承受极大的压力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感
「养成」一个可爱天真的小女孩
能带给他们极大的成就感
满足他们的掌控欲
▽
满街的少女乃至幼女系文化产品
也和日系宅男们的支持密不可分
喜欢居于被掌控地位的那一部分宅男
他们心里的彼岸
就是把自己YY成美少女
一项调查显示
日本成年男性最向往的职业前三名
分别是:
女高中生
女国中生
光之美少女
萝莉形象全中
至于美国这项调查里的前十名
还有彩虹小马这种事
我是不会乱说的
总之在很多宅男心里
能够变成女神才是终极梦想
花大把银子支持萝莉养成系作品
则是现实世界里最容易达成的途径了
▼
说过了萝莉养成大国日本
不得不回头来说一下中国
▽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和网络传播
这种模式在国内逐渐有了不少的市场
各种「养成」「甜宠」题材层出不穷
/ 某搜索引擎「甜宠」词条首页的截图 /
也正是因为这样
才让张木易之流有机可乘
大卖什么「年龄不是问题要勇敢去爱」的人设
还吸引了众多粉丝
但文字君义正辞严地说
这是不对的
一个成年男子
利用经验和年龄上的巨大差距
来引诱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少女
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欲和其他欲望
简直可以直接报警了
萝莉虽好,只可远观
请让少女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