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赢得天下后说过这样一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张良、萧何、韩信是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天下最重要的三个人。但是其中只有张良得以善终,没有陷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功臣怪圈。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提起张良,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运筹帷幄,多智如妖。其实,张良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刺客,和其同伴一起刺杀过秦始皇。当时始皇无道,失去民心。年轻的张良凭借着一腔热血,在秦始皇巡游的路上进行了刺杀行动,行动失败后不得不逃亡下邳。在下邳张良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谋臣之祖。就连后世的诸葛亮都充满着对张良的崇敬之情,表示其“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这件事情就是“圯桥三进履”。
张良影视剧形象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半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与黄石公漫画像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张良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连续三次将鞋子扔到桥下并让张良给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都照做了。老人和张良说五日后的清晨再次约在桥上相见,第一次张良去的稍微晚了一些,老人很生气。第二次张良很早就到了,但是还是没有老人到的早。第三次张良半夜就来到了桥上,过了一会老人来了,对张良非常满意,评价其“孺子可教也”。传授了张良一本名为《太公兵法》的兵书,并告诉张良只要把书上的内容掌握了就会成为帝王的老师。张良忙追问老人的姓名,老人淡淡一笑说:“十三年后,你去济北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就是我了。”这位老人就是秦汉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后来被纳入道教神谱的黄石公。
黄石公雕塑
那么黄石公为什么会选择张良作为接班人呢?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是不是太草率了一些呢?其实看似简单的故事里是蕴含着大智慧的,下面我们来把情节拆分开来逐步分析。
第一回合:黄石公让张良去捡鞋就是想要激怒他,但是张良控制住了情绪,没有表达出来。这一回合黄石公考验的是张良的情绪控制能力。
第二回合:张良遇到这种合理的要求,竟然真的去把鞋捡起来并给黄石公穿上,黄石公却没有表达出任何的谢意。这一回合黄石公考验的是张良的品德和秉性。
第三回合:穿完鞋后,黄石公头也不回的走了。直到走了好久才折返回来,发现张良还在原地等待。这一回合黄石公考验的是张良是否有慧根,能够领悟自己的用意。
第四回合:黄石公和张良约定完时间后,利用各种理由让张良无功而返,一直到第三次才说到“孺子可教”并传授了兵书。这一回合黄石公考验的是张良的抗挫折能力。
儿时读的“小人书”
“圯桥三进履”的故事虽然有一定的演绎成分,甚至被杜撰成了神话故事,但是却也可以看出张良的成功绝非偶然。也是从圯上授书开始,张良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虚抚韩彭”、“劝都关中”,一直到最后的明哲保身,隐退黄袍山,无不体现了张良惊人的智慧。从行刺秦始皇的小刺客到影响后世的谋臣之祖,张良如同开挂一般的人生也许只能用刘邦的那句话来形容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