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蛇形画廊夏季展亭「景观故事」

一、前言

说起景观建筑,你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一幅绿意盎然中的小房子?比如这样的

有人就要反驳了:啊呸,景观建筑才不是这么肤浅,我们是要追求形式、材料与质感的。那就是这样?

然后又会有建筑大湿跳出来:非也非也,说起景观建筑,还要考究它与整个场地的尺度与秩序的协调啊。嗯,有道理,一定是这样的了。

最后某编还要再补充一句:景观建筑,其氛围的融入度与文化的认同度决定了能不能引起人的共鸣,从而才能说这个建筑/装置是否达到了建筑师的目标。

好的,我们来再在脑海中构建一副景观建筑图景,是不是变成这样了↓

莫方,这就对了。

景观建筑设计发展到现在,其具体定义仍是模糊的。但也正是这种模糊扩大了景观建筑的潜力。

正如鲁迅所说:“三言两语定义出来的建筑形式都是耍流氓。”

在建立对景观建筑领域认识的过程中,蛇形画廊夏季展亭早已展开实验:用20年的时间,连载了一部建筑大师们的态度集。是作为风景中的建筑还是成为景观要素本身,都由设计师来定义。

二、开展

蛇形画廊夏季展亭,自2000年邀请扎哈开启第一个设计后,如今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建筑盛事。

夏亭的每一个建筑,无论是强调自身还是强调环境,都会从景观中寻找灵感,而夏亭的可拆卸回收,则代表了其对景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一种强调。

蛇形画廊每年会邀请一位明星建筑师,在画廊门外的大草坪上建一座临时建筑—“蛇形画廊夏季馆”。并要求:

建筑必须是开敞式占地面积不超过300 平方米(现在有超过500平方米的)建筑是临时的(持续约3-4个月)

三、故事线

2000年-扎哈·哈迪德-“三角膜”

2001年-丹尼尔·李伯斯金和瑟曦尔·贝尔蒙德-“十八弯”

2002年-伊东丰雄和瑟曦尔·贝尔蒙德-“破碎网格”

2003年-奥斯卡·尼迈耶-“现代主义装置”

2004年-MVRDV-“山”(未建成)

2005年- 阿尔瓦罗·西扎和索托·德·莫拉-“扭曲矩形网格”

2006年-雷姆·库哈斯-“宇宙蛋”

2007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和克雷蒂尔·索尔森-“旋木”

2008年-弗兰克·盖里-“通道”

2009年-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漂浮”

2010年-让·努维尔-“纪念”

2011年-彼得·卒姆托-“黑盒子”

2012年-艾未未和赫尔佐格&德梅隆-“水镜”

2013年-藤本壮介-“云”

2014年-密里安·拉迪克-“茧”

2015年-瑟尔加斯卡诺-“彩色非结晶体”

2016年-BIG-“未拉上的墙”

2017年-弗朗西斯·凯瑞-“微观宇宙”

2018年- 弗里达・埃斯科波多-“静谧庭院”

2019年-石上纯也-“石毯”

2020年-Counterspace建筑事务所-“重返地球”

四、夏亭与景观建筑

以下仅例举部分笔者印象较深刻的夏亭,全部图纸文末获取。

扎哈的“三角膜”和库哈斯的“蛋”和瑟尔加斯卡诺的“彩色非结晶体”,都首要突出了建筑自身,用明确强烈的形式、材料、色彩等,强调了建筑的独立性,在蛇形湖的环境中,自身即是最抢眼的景观。其中,15年的夏亭体现出建筑师对突破传统的渴望,更为直白的展示着建筑自身。

▲扎哈的“三角膜”(2000年)

▲库哈斯的“宇宙蛋”(2006年)

▲瑟尔加斯卡诺的“彩色非结晶体”(2015年)

赫尔佐格团队的“水镜”,则用一种概念的手法来强调自身,以镜面、金属、柱子、台阶,强调天与地、柔与刚、上与下的对比。意图以此来引起观者的共鸣。

▲赫尔佐格团队的“水镜”(2012年)

与“水镜”相反,卒姆托的“黑盒子”则在极尽强调建筑材料自身的一个自然状态下的质感。

▲卒姆托的“黑盒子”(2011年)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做的夏亭“漂浮”与盖里团队做的“通道”,则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度:不强调自身,而是强调提供了一种新的场地供观者体验。自然景观、人的活动、建筑框架在这里被打碎重组。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漂浮”(2009年)

▲盖里的“通道”(2008年)

19年的由石上纯也所做的夏亭,一块凹凸不平的“石毯”漂浮在地面上,将空间、景观、内外重新定义,以对自由空间的深刻认知来激发观者的共鸣。

“我对展亭的设计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从建筑环境的角度出发,突出自然和有机的感觉,就好像它是从草坪上生长出来的一座由岩石构成的小山丘”。

▲石上纯也的”石毯“(2019年)

景观建筑的连载故事还在继续,而蛇形画廊夏季展亭的各种活动策划,意义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

截至2020年,你对哪个夏亭印象最为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