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儿子儿子纪录片鉴赏」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的乾隆与马嘎尔尼

如今,通识教育逐渐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人们不再局限于书本里教授的知识,而是希望博览群书、博学多识,成为一个视野开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近日,一部以影像著史、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通识教育意义的纪录片震撼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于2月28日19:30登录湖南卫视、芒果TV。2020年的年度现象级纪录片自此回归。其制作延续了第一季的高水准,内容上以精巧叙事展现中国思想源变,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回溯群星璀璨的中国历史,为全民彰显中国审美,向世界确立中国气派、大国风范——具有别样的通识教育意义。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面对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如何感受穿越千年时光的烟火气象?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部历史纪录片,一场全民的鲜活体验

《中国》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叙事脉络,从盛唐一直向前行驶,选择了那些对后世中国带来深远影响、极富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盛唐的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热爱艺术的宋朝皇帝赵佶、开创元朝大一统帝国的忽必烈、开辟盛世的少年皇帝康熙….导演通过诗意化的影像与故事化的叙事,让岁月尘封的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也让家国情怀、民本思想等思想脉络清晰起来。

在第一集《惊变》的开篇,观众便能看到李白阔步向自己走来,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之情,便流淌在视听感受之间。此种寓情于景、极易引发情怀共振的细节,在第二季中比比皆是。对观众而言,好的艺术作品就应当是这样“深入浅出”的。

纪录片《中国》便打破了人们对于历史纪录片沉闷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历史鲜活起来,不再是故纸堆里的记载。通过演员对历史人物的演绎,尤其是对其日常的还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转向、时代的变迁。郁郁不得志的杜甫,饮酒醉卧在庭院之中。他愁绪未展、怒目圆睁,在变换的光影下,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命运对他的不公和时代面临的动荡不安;也借此映照出唐朝的衰败,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到来。当关汉卿明白剑胆雄心已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他化剑为笔,在红墙高阁之下,挥剑作曲,把自己多年游走多年的所见所想,融入到创作中,由此诞生了又一艺术丰碑—元曲。在每一集中,导演会用无数个细节,把每一个历史人物“写活”,让其变得有血有肉有脾气,让历史“自然而然”得发生。因此,此片第二季一经推出,便再次在教育界引发广泛反向。不仅是清华、北大等高校教授对本片交口陈赞,一众家长及中小学生在看完该片后,也表达出十分喜爱。有家长表示:“《中国》第二季选择用一个个小故事窥见大历史,讲述完全没有门槛,我已经推荐给了不少家里有孩子的朋友。”而有的学生则分享道,从《中国》第二季中学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和道理,也让自己因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倍感自豪。

|用极致文本打开历史,探寻来路

众所周知,纪录片《中国》建立起了一套鲜明且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世界级的视听语言、电影级的声光画面、意蕴深远的叙事呈现,让该片显现出一种中式的、含蓄又飘逸的写意之美。在第二季中,这种处理显然再次升级。叙事更为精巧圆融,解说词文本与视觉文本之间的呼应更具张力。《中国》第二季,仅用一座残破的关帝庙来适配解说词,便彰显了关汉卿耀眼的英雄梦与无力的现实;仅用一池幽暗不明的池水,便意象化地揭示了明嘉靖的帝王心术;仅用一面宫墙前背道而行的官员,就映射了张居正与海瑞间迥然相异的为臣之道……这让许多看过本片的中小学生们感叹:《中国》第二季通过一种视听的方式,把大量的历史信息编织在了一起,让人在感受中国之美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热爱历史了。

没有晦涩难懂的字眼,只有充满深意、引人无限遐想的解说词,结合一众现代概念地无缝衔接,例如宋代的送餐服务、历史上第一次出海体验等,让历史充满了当代体验。创作组甚至还安排了一条名为“贝贝”的小狗,贯穿两季,穿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用它的双眼观察历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富有诗意的画面,搭配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一步步填充观众们的历史记忆。把社会、生活、经济都作为背景,去探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思想源流及演变,创造了一种观看历史、打开历史的美感和仪式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面向全民的历史纪录片,深入浅出,震撼人心!

五千年的历史进程,是华夏民族经历的进化与变迁,也是当代华人的命脉与瑰宝。在历史的这面镜子里,从前和现在都有着极为相似的镜像传承。借古鉴今,我们记住来时的路,只为了不迷失方向。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每周一至周四19:30,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这部历时七年打造的非典型历史纪录片,正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将历史娓娓道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中国历史、打开华文明,堪称本时代“以影像著史”的一大创新尝试。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的李白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的郑和下西洋

来源: 北青网